三伏天之际,医院各科室纷纷推出三伏贴疗法,覆盖范围自呼吸科延伸至消化科,从妇科扩展至儿科,种类繁多。笔者提醒,三伏贴并非可随意使用的“万能贴”,须警惕以下误区。
贴敷误区
误区一:万能贴,包治百病?
三伏贴主要适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。对于实热证、阴虚火旺证以及湿热体质者,症见高热、急性扁桃体炎、口舌生疮、大便秘结、小便短赤、五心烦热等,均属禁忌。此类患者若使用温热性质的三伏贴,非但无益,反会加重症状,犹如火上浇油,应当避免使用。
误区二:哪里不适贴哪里?
三伏贴的精髓在于辨证选穴。穴位为经络气血输注之特定点位,不同穴位主治不同脏腑病症。专业中医师须依据患者个人体质、疾病类型,精准选取穴位组合(如肺俞、脾俞、肾俞、天突、膻中、足三里等),绝非随意贴敷于不适部位。盲目贴敷不仅难以见效,还可能扰乱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。
误区三:贴敷时间越长越好、贴敷穴位越多越好、皮肤起泡效果越佳?
首先,贴敷时间并非越长越好。成人通常贴敷2~6小时(首次时间宜短),儿童0.5~2小时,具体应遵医嘱。若贴敷时间过长,极易导致皮肤灼伤,可能出现水泡、溃烂,甚至引发色素沉着或遗留疤痕。其次,贴敷数量并非越多越好。穴位选取贵在精准,而非数量堆叠。最后,皮肤起泡并非“排毒”标志。药物刺激皮肤产生温热感、红晕乃至微小水泡属常见反应,但绝非水泡越大、越多疗效越佳。规范操作应严格控制刺激强度,避免严重灼伤。
应用原则
科学应用三伏贴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。
一是先辨体质。务必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诊断,明确是否属虚寒体质、所患疾病是否适宜三伏贴治疗。
二是选择正规医疗机构。应在公立医院中医科或信誉良好的中医诊所进行贴敷。此类机构药物来源可靠,配制规范,医师具备专业资质,操作流程严格,能最大程度保障安全与疗效。
三是严格遵守医嘱。贴敷时长、频次(通常一个三伏期贴敷3~5次)、疗程(一般须连续贴敷3年效果更佳)、所选穴位,均须严格遵医嘱执行。贴敷期间及贴后数日内,务必注意饮食起居禁忌:避免冷饮、冰镇食品,减少空调使用(避免直吹、温度过低),饮食宜清淡,保证充足睡眠。
四是观察皮肤反应。贴敷后局部出现温热感、轻微刺痒、红晕属正常现象。若发生剧烈疼痛、瘙痒难耐、较大水泡或全身不适(如头晕、心慌、恶心),应立即取下药贴,清洁局部皮肤,必要时及时就医处理。小水泡一般可自行吸收,大水泡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无菌操作处理。(王海龙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公牛配资-股票怎么杠杆-配资网站排行-股票配资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